赵长发:中国古代造船与海洋航运发展探究
赵长发
海洋和陆地一直是紧密相连,一衣带水的关系;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就开始迈出了向海图强的步伐;根据考古发掘出的实物佐证和文献记载,在新石器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造舟耕牧海洋。
那时,居住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东夷和东南沿海的蛮夷群落,通过使用独木舟、木排、竹排与葫芦进入海岸线的浅水区域耕牧渔猎,获取生活资源,以及往来于陆岛屿之间。
在浙江的跨湖桥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带木桨的独木舟,黑陶独木舟模型。根据科学检测这些遗物的“年龄”都在7000年至8000年,这证明了史前的中国沿海居民掌握了造舟涉海航海的技术。
考古学家深入研究发现,新石器晚期,中国沿海先民们懂得设置边架艇;就是在独木舟的两侧用石头工具凿孔,以榫卯方式横向支出几根木棍,再连接一艘小舟或木板用来减摇,避免因海浪冲击浪倾覆。
近代的世界范围考古中,在台湾、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先后发掘出来自中国新石器晚期的段石锛,由此可推断出,史前的华夏先民已经通过漂流形式,缔造了跨洋跨洲航行壮举。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定天下为九州,被推举为王,立国号为夏。史书记载,夏首都晋阳的运货船开往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等九州;然后再载着货物从四面八方回到晋阳。大规模的水上运输,必然要有运输工具和调度管理,这引起了大禹的重视,便命人打造舟车以载物。
在典籍《墨子·辞过》记载“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这可以佐证出处在新石器晚期的大禹,参与了舟车的监造或是航政管理工作,将独木舟的建造上升到船的过渡期,使用范围也从内陆河流延伸向更广袤的大海,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进程。
社会属性的文化文明以及生活生产技术,都是经过长时间探索实践沉淀而成,没有横空出世的。夏朝时期,因为榫卯构件技法的日益成熟,加以青铜冶炼发明,将建造舟船涉水航海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公元前1848夏天,夏王姒芒以天子巡视为由,与大臣们率领军队来到东海岸边,亲自乘船下海捕鱼,获得了一条特别大的鱼。在《竹书纪年》中记载:夏王芒“东狩于海,获大鱼”,这是帝王出海的纪录;据此能推测出,当时船队规模肯定不小,航海技术已经日渐成熟。
夏朝时期的航海活动非常频繁,更是造船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同样长短的木料,通过榫卯构件技术和青铜钉的加持,能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经考古探索发现,当时的隅夷(现在的辽宁省北镇县)与山东半岛之间,开辟出了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
社会的进步改革是根据生活生产需求而变,随着华夏先民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商王朝时期造船技术再次提升高度,能够造出内陆河流和出海用的两种大型船只;航海人懂得了季节风信和辨识洋流,有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与群航能力;根据出土遗迹追寻,商人到达了美洲。
《诗经·商颂》中歌颂殷人先祖的《长发》中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说明在商朝第十一代时期,商朝人就已经征服海外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加州海岸多次发现来自中国殷商时期的石锚,考古学家推断,商朝人是驾船从山东半岛向北进入白令海到达的美洲。
能够跨洋航海,所需要的船只必然是巨大的。虽然没有得到文字的佐证,但从一份文献中的微小信息便可窥一斑见全貌:史记中记有武王伐纣45000人以船渡孟津。可见当时由众人划桨驱动的船造的是非常巨大。
而且,在商朝时期,国家设置了管理舟车的部门为六府中的司水、六工中的木工,管理舟车的官员,其具体官职基本延续了夏朝的体制,分别为车正和“工”级别的啬夫等中、小级官吏。
周朝时期的国家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了三公六卿五官;其中“五官”里的司空就负责掌管全国的水利、舟车和工程建筑;其下属设有专门协助分管造船的官员——舟牧,天子乘船,舟牧五覆检之。
这时的造船业发展又有了提升;首先是继承了商朝的锚定技术,大量打造石锚,加以绳子用来做船的停泊锚靠;渔民们发明了用竹篾或竹排做船帆,利用风力驱动;但技术还不成熟,只能使用固定帆。
周成王时期曾有“干越献舟”的故事,当时的越人以擅长涉水闻名,“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越人取道东海,渡黄海,泛渤海,入黄河,逆流而上到渭水,抵达周都镐京,将引以为傲的大舟作为贡品,献给周成王。
献舟的事情,体现出周朝时造的船实用性能和航海技术都是非常高了。同时,这件事引起了周王室的重视,鼓励沿海诸侯国开展与朝鲜、台湾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活动,促进国家的生活生产力和税收。
春秋和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普及,船舶的建造再次上升了高度,以吴齐楚三国为例,都有对外远洋商贸体系;齐国与朝鲜日本建立了商贸关系,吴楚两国则打通了大洋洲和东南亚的贸易航线,成为强国。
船舶在军事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齐国造出了可载数百人的战船,设置了矛戈、弓弩等作战区;并且发展出以不同作用的战船合编,协同作战的舟师队伍;如艅艎是王侯的指挥舰,作战的门舰、楼船、冲锋用的铁甲艨艟、突冒,侦查用的走舸等。
公元前485年,吴国趁齐国内乱时联合了鲁、邾、郯等诸侯国攻齐。吴国派水军战船从长江口出发,沿着东海海岸向黄海海域突进,绕道山东半岛奔袭齐国,在黄海中央水域与齐水军在交战。
此次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军作战,双方都派出了精锐的水军部队争夺制海权。吴军以船队为主力,船只数量众多,船上配备了大量的船员和战士。齐军的作战船只数量相对较少,但海上作战能力强,经验丰富,兵种齐全,配合密切,最终大胜吴国水军。
虽然吴齐黄海之战以吴军的失败告终,但这场战斗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战争中,陆地战争向海上战争的转变,为后来的海上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衍生出国家对海洋防卫和海洋战略意识。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结束了华夏族群长达500年的混战局面,让黎民百姓安享太平,休养生息;并快速成为兼跨大陆与海洋的国家,缔造出我国古代造船业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也是为后世中国航海事业高速发展的奠基时期。
秦国在平息南方的百越战争中,曾造出宽8米,长30米,可载60吨货物的大船,动力技术上帆橹并用;当时组织了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溯江入海,沿海岸线运送军队和物资,可见那时的造船能力和航行技术已有了新的飞跃。
战争结束,秦始皇的目光看向了沿海地区的富庶,和与海外国家交流互通的便利。便下令征收上好的耐腐木材,建造大型航海船舶,开创远洋航海,将内陆的航运和海洋运输链接,与方外诸国通商贸易。
秦船使用了铜铁钉,更加牢固;有了帆,和桨手合力,高效的提升航行速度。而且、船身分割出储物区,活动区,指挥区,还发展出了一套专业的保养和维修技术,以及观星月、看风信引路本领。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于琅琊与随行重臣“议功德于海上”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 行船至海滨,浮海射大鱼。“始皇梦与海神战, 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始皇帝的涉海举动,激发了当时的人们探索海洋的热情。
秦朝在华夏族群大一统中建立了不世功勋,但国祚不长,百姓休养生息才刚开始就发生楚汉战争;秦灭亡,汉朝立。百姓们亟待生活生产力的恢复和提升,以及巩固国家基础和军事发展的税赋增长。
汉朝时期和匈奴的战争绵延旷久,汉武帝大力推动耕牧海洋政策。建设当时世界最庞大的水师舰队,拥有海上战舰无数,巨型战船高达十丈,能运载两千多名士兵,一次战争就能派出2000艘战船。
这时期的船演化出了方向舵,战船上的风帆增加了四帆。除了商贸用的船只体积加大,战船的种类有冲锋用的蒙冲,进攻用的斗舰,这种巨型战舰能发射弓弩和投石机;侦查用的斥候船;水师出征朝鲜和南中国海,开拓蔚蓝疆土。
汉武帝治理国家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在派张骞出使西域,他也积极推动海上贸易,开通山东半岛至日本列岛以及朝鲜的贸易航线,从闽粤沿岸打通东南亚及罗马、埃及、波斯、印度航线,开启了中国远洋贸易的缔造时代。即便在晚期的三国混战时期,东吴政权依然积极发展造船业,与海外国家进行海洋贸易。
唐朝承续了造船航海,促进贸易发展的治国方略,采取了对外开放,包容外族的国际贸易交流政策;那时的朝鲜、日本来长安学习的人数众多,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马来西亚等国均有使节到长安朝贡学习,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林的交流互通。
唐德宗贞元(784一808) 年间,宰相贾耽记录出唐朝对外交通中最重要的一条航线“广州通海夷道”。这条远洋航线链接了80余个国家和地区,航期96天,是九世纪之前世界最长的贸易航线,也是中国连接日本、朝鲜、马来西亚、东南亚、波斯湾和埃及地区的重要航线,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古代航海发生的黄金期!
唐朝的远洋船和军用船只制造工艺,在继承了秦汉时期的高大,其性能也有了改变,方向舵、船锚被普遍使用,并演变出在船的两侧用脚踏轮作为驱动的船舶,内部有了水密隔舱,更加牢固安全。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远洋船标准尺寸是20丈,能载1千石货物和七百人。
虽然唐朝时期国家重视发展海洋贸易,但海洋军事的发展建设也没落后,同样建立出强大的航行在大海上的水师舰队,其战斗力无比强悍。唐高宗时发生的白江口战役就是实例;朝鲜的百济王勾结倭国发动叛乱,唐朝将领刘仁轨率领水军到达至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和新罗联军包围了百济王扶余丰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位于白江河口上游左岸)。
唐朝水军有170余艘战舰,水军将士1.3万,倭国水军有1000多艘战舰,水军4万余人,在数量上,唐朝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唐军大胜倭军,此一战,倭人近千年不敢再犯我华夏。
宋代的远洋贸易可以说是巅峰时期,最早的一带一路治国方略。当时从胶州湾,到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再到广州湾、琼州海峡,布满开展市舶的港口,海运业繁华鼎盛。朝廷在密州、明州、杭州、泉州、广州均设有市舶司(海关)当时发明了罗盘,为远行航海提供了方向的保障,也是航海业的革命性改变。
其职能包括:“阅货”(检查进口商品),抽解(征收关税),博买(采购一部分蕃货),发放“公凭”(给海商发出海贸易许可证、给蕃商发完税凭证),查禁走私及违禁品,维修港口设施。凡海商出海贸易,只要到市舶司办理好手续,领到“公凭”,便可满载商货,扬帆启程。蕃商来华贸易,或海商从远洋回货,在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入关,完成抽解与博买手续,然后便可自由交易。
当时的官方鼓励民间海商积极出洋贸易,其海商不但规模大、人数多;商船满载瓷器、陶器、丝绸、布帛、漆器、工艺品、茶叶、果脯等商货,足迹遍布东南亚与印度洋,远抵非洲东海岸。19世纪以来,非洲的摩加迪沙、桑给巴尔岛、基尔瓦岛、马菲亚岛等,都发掘出宋代铜钱;在福斯塔特、埃得哈布港、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区,也发现了大量宋代瓷器碎片,这些铜钱与瓷器应该就是宋朝的远洋商船带去的。
那时的东南沿海地区,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不计其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豪富之民”是大海商,财大气粗,自备有大海船,从市舶中获取的利润最厚,如泉州人杨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赀二万万”;另一位泉州海商朱纺,自任纲首(船长),远航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经商,“往返不期年,获利百倍”。
宋朝缔造出的中国远洋航海贸易巅峰,并非单纯的社会发展进步,而是和当时的辽、金、夏、吐蕃、大理等邻国有关;这些国家与宋王朝不和睦,战争频频,还把汉唐时期打通的西域丝绸之路阻断,迫使两宋王朝不得不向海求生,向海图强,开拓海上贸易之路。
元朝国祚很短,还不足百年,可发展航海造船却不输任何一个朝代;《元海运志》载:“延佑(1314年)以来,如造海船,大者可载八九千石,小者也能运二三千石,岁运粮三百六十万石。”此种大型海船载重量已高达1200吨。可见造船能力和技术的发达,所造的海船型制、装载能力为当时世界之最。
造船的水密隔舱技术到了元代也更加成熟,用以远洋航行的海舶,是一种尖底帆船,设有十几个密封舱室,配备的铁锚重达几百斤,可以抵御狂风巨浪;而且,还安置了升降铁锚的绞车,让操作更便捷稳妥,大大提升航运的安全性能,驱动力的船帆增加到五帆和六帆。
出海远洋的船队都挂有多面巨帆,配置两个大小主舵,以便适应在浅水和深水区调节航行;当时行船速度非常快,从爪洼回泉州,连续航行只需18天,比唐朝的时候大为缩短。这个时期高超的造船技艺,为之后的郑和船队环球大航海奠定出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中记载的元世祖忽必烈重视海上航运;支持造大船,推行远洋航海贸易,是有很现实的政治、军事考虑的;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争夺帝位,并与察合台、窝阔台系的汗王交恶,导致蒙古帝国分裂,造成陆路交通的阻滞(含丝绸之路),元王朝迫切希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结成政治与经济联盟。
元朝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开通后,忽必烈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他经略海外的政治行动,派亦黑迷失出使列国。亦黑迷失是信奉佛教的畏兀尔人,熟悉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航行。
他奉命两度出使八罗博国(印度半岛南部),马拉巴尔海岸一带,拉开了元朝远洋活动的序幕。为了配合元军在东南亚一带的军事行动,亦黑迷失出使占城(今属越南中南部),僧伽剌国(今斯里兰卡)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和平外交活动,扩大了元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强大的远航能力和发达的手工制造业,保证了元朝这种以和平外交为主的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通航领域空前广泛。在宋代与宋朝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60多个,到了元代则达到了惊人的140余个,而往来于这条和平之路的商品货物更是种类繁多。
现在中国常见的农作物中有40多种来自国外,其中约一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的,如胡萝卜、南瓜、洋葱等,除了农作物,通过这条路输入中国的还包括象牙、珍珠、人参、麝香等贵重物品,而数量最大的则是香料,药材、布匹等。
中国由此通道输出的商品,则是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商品和中国特产,瓷器、丝绸和茶叶等,伴随着这些商品一同输出的还有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
此外还包括农耕工具,中医药典籍等。而世界各国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先进的科技和制造业工艺,以及文学艺术也不断输入中国,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元朝的商贸远洋航海,对中国的后世发展影响深远。
综上所梳理的中国史前、远古和古代三个历史阶段中,华夏先民的造船技术和涉海发展生活生产的脉络,足以佐证出中国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沉淀厚重坚实,是驾驭御沧溟海的伟大的东方之龙!
作者简介:
赵长发,中国作协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独立海洋文化研究学者,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出版(刊发)长篇小说、短篇科幻小说、军事儿童小说、古风武侠短篇小说、系列海洋科普童话、古风诗词等1000多万字。
赵长发还是中华见义勇为楷模,海南省见义勇为英雄,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会员,国家认证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