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声:涠洲岛的荒野之美
叶海声
1
洪荒未辟的远古荒野,猛兽横行,荆棘丛生,令人惊悚;现代文明社会,荒野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滋补。静谧、大气、本色、神奇、浑厚、深邃、博大、空灵的荒野之美,日渐稀缺。
目睹太多的人造之物后,人们会有审美上的倦怠,荒野便与视觉、感悟和生命能量互补,给灵魂荒漠予春天。
城市化的景象是一幅巨画,荒野之美是画里的留白。
荒野是人类生存空间中的“空隙”,使人生不冗赘。
荒野影响人们的心境、情志,引发激越、沉郁、爱怜、痛惜之情,重塑心灵世界。背离自然的荒野,人们渐失心灵世界的宽广疆域,难得再有诗情画意。
涠洲岛的荒野得以保护,意味深长。
2
没有人喜欢呆在只有水泥建筑的地方。我们都喜欢由各种植物和动物形成的丰富多彩的风景。有些人尤其喜爱荒野之美。
平时游客上涠洲岛,需预约,游客量受限。人们踊跃上岛,想必是看腻了大多千篇一律的都市楼宇,热切投入涠洲岛的荒野怀抱。
荒野是指大片几无人工痕迹的土地,通常有繁茂植物,苍茫迷人。
我对荒野的浓厚兴趣早就开始。有一天,我坐在一个旷野处吃早餐,忽见下雨,细细观察,发现大凡自然之物,如雨,如树叶和鲜花等,极少呈直线,大多为弯曲状或趋近于圆形。而人造之物,如喷水池的横竖边缘,路灯的竿子,楼宇墙角等,则多为直线造型。
荒野,是涠洲岛的主角。不论是何种颜色的荒野,有一点相同:几无直线,圆曲线蔓延其中。
相对于野蛮生长的荒野,涠洲岛小马路上的公家车站牌,长方形,小而精巧,在广阔的荒野中卑微而存。
涠洲岛上,自然之物是压倒性多数,人造之物是少数派。岛上建筑,疏疏落落,青砖白墙的红栏杆,极少房子超三层,总被绿树和野草掩映。青石曲径的绿荫中,石径两旁,杂树杂草中偶见浑圆的野菠萝。
涠洲岛严禁房地产开发,少量原住民不伤荒野,本可用来种庄稼的田地,竟长着野草和杂树。
3
坐上电瓶车,深入涠洲岛,一路上我有小激动,路旁丛林茂密,很想用手机将岛上景物拍下,可心里打鼓:岛上所见的景物和陆地上似无太大差别,拍下的东西凭什么证明与陆地所见有何不同。其实大不一样。
一头牛或几头牛在草地上吃草,这在陆地的乡村也常见。但在涠洲岛,同样是一头黄牛或几头黄牛在草地上吃草,它们拥有的荒野异常阔绰,绿色与任何颜色都很搭,黄牛与宽阔绿野所构成的画面有打动人的特效。
黄牛,或许是涠洲岛上最幸福的居民之一。
4
涠洲岛雨水不多,水源不足,野草、绿树,杨桃、百香果,菠萝蜜、火龙果、木瓜、仙人掌果等,却借助火山泥土的肥沃,野蛮生长,一大片接着一大片的香蕉园,香蕉树滴翠凝凉的宽大叶子,不怕炎炎烈日的蒸烤,一串串的芭蕉倒挂在树上,像是在摊开手掌,要和人拥抱。……北海的涠洲岛荒野之美凸显,只因在这个岛上,弯曲和圆润的线段是主宰的存在。
涠洲岛将荒野夸张到极致,与高大上的楼堂馆所构成鲜明对比,有审美的反差之效。
5
若干万年前,地球板块碰撞,岩浆初喷,变化无常,梦幻飘飞,海底却悄悄形成玄武岩基座,打下地基。后来发生多次喷发,在原基础基上堆出石头和尘土,不断叠加,越堆越高。多少万年之间,海底火山动荡歇了下来。再后来火山又发生第二期喷发,喷发时气浪冲天,岩浆咆哮,直冲云霄,熊熊火光吞噬万物,多少生灵涂炭……喷发结束,物换星移,渐渐形成近乎圆形的涠洲岛,其荒野有了宽阔厚实的平台。
6
涠洲岛的南湾西侧鳄鱼岭,灯塔、汤翁台、火山口旧址、天宫探奇、藏龟洞、贼佬洞、万兽闹海、海蚀斜拉桥、月亮湾、珊瑚丛沉积岩、海枯石烂和诸多洞穴等景点。也有火山弹冲击坑、老树动物化石、花果山水帘洞、海蚀柱、海蚀墩等地质学奇景……大自然的杰作奇形怪状,没有一件像楼房建筑那样,以横竖线段呈现。
唐诗宋词里描绘的,绝大多数是自然生态的景象,所以充满了曲线,比如遍野青碧,流水和炊烟袅袅,枯藤老树昏鸦。
直线最有利于延伸和扩张,所以人造的城市里到处都充斥着直线,就是夜里霓虹灯的闪烁,更多时候以直线的横竖状出现。
壁上偶见藤状植物的攀缘,是自然之物给人造之物的点缀。
7
人造之物与自然,直线和弯曲之线经常互补。这种互补恰到好处为最佳。
借助于自然之手, “水滴石穿”或“水冲石圆”不足为奇。
地球是圆的,涠洲岛大体上也是圆的。涠洲岛上许多石头原本尖利,后来经不住岁月和风雨的磨砺,都趋于圆形。
鳄鱼山乃火山喷发所致,火山地质景观最多。绿树鲜花、此景与彼景之间,一条新近用木头打造的走廊划着优美的弧线伸向远方。
涠洲岛南湾像一个椭圆的天井,这是一片由马蹄形火山岩围成的海湾,海水淡蓝,海面宽阔,涠洲岛与南湾组合,像一把绿色的弯柄汤勺,漂浮在烟波浩淼的大海,荒野与水相连,便生动起来。
栈桥将人造之物与自然竟也可以和谐地组合。一千多米的木头栈道,木板铺排的小桥蜿蜒于海岸的岩石之上,不断延伸,人们融洽于自然有了依托。
圆与方,弯曲线与直线的组合,自然与人相互借助。人们展示自身力量时得借助自然之力。车无圆轮,难于行走。丛山峻岭的栈道,此岸与彼岸的桥梁,楼宇的建筑,若无直线的铺排便无从谈起。有个问题是:自然可以没有人,人却离不开自然。
人们试图奋勇向前时,通常求助于圆形之物以加速,比如金钱(铜钱或银子的形状),比如球体,比如车轮,比如子弹头等。各种球的圆形不大不小,其游戏竟让全世界人们迷狂,却可无伤大雅,不牺牲性命。——人们好些时候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冲动时后果不堪,有时却总能找到趋避害的方式方法,用球赛规避战争是也。
8
涠洲岛还是色彩的博物馆。自然界里,比如云朵、朝霞和晚霞,色彩通常不会以生硬的直线呈现。
涠洲岛被大自然风物覆盖。树木的品种之多,高与矮、浓密与疏朗、枝叶色彩的深浅,花卉的多与少,大片大片的芭蕉林,貌似禾苗的野草,紫黑色的石头,坑坑洼洼,红土干燥,掺杂着大小不一的石块,铁锈红,墨汁黑,宫瓦蓝,翡翠绿,粗缸白,葡萄紫,柚子黄等,岂止五彩纷呈……荒野的主色调本来是绿色或黑褐色,但不妨碍它与多种颜色杂糅,更不妨碍圆曲线段的契合。内蒙的草原,西北的戈壁滩,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都是颜色和线段美妙构成的荒野美景。
时间在涠洲岛上的积淀,不只是体现在文字说明和后天的建筑之上,更多是体现于风景本身的造型及色彩。环顾四周,猪肝色的熔岩,在咸涩海水的侵蚀下,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洞,海蚀涯,海蚀台,海蚀窗,海蚀蘑菇等奇妙的地貌,都能看见时光流逝的造型。
来到火山岛的海边,脚下极少沙滩,红色的石头或是紫黑色的石头高低不平,有的没入海水,有的探入大海,坑坑洼洼的岩石上,还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有的圆,有的长,有的互相叠压,有的相互挤撞,各种形状都有,偏不见直线。
从山根底伸向大海的海蚀平台宽阔,海水退潮时可见宽度超百米,海蚀地貌景观在我国沿海并不多见,规模大、典型、完整而集中,涠洲岛另有精彩杰作。
海水不断冲击,水退时,平坦的石板布满沟沟坑坑,洞洞柱柱,有的汪着水,长着青苔,清亮淡然却异彩纷呈,如梦如幻。五彩滩的石头本来就色彩丰富,再借助于朝阳晚霞映照,愈加瑰丽璀璨,海滨荒野浑然天成。
9
直线在自然环境中横冲直撞时,难免对自然界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在人造之物间增添一些弯曲状之物,或许为人们潜意识里表达对大自然的亏欠之情,抑或在人造之物的单调枯燥里增添自然的元素。
我们所住的酒店是梵俪涠洲岛秘境美术馆酒店,我说了人造之物与自然之物构图的奥秘。酒店既然是人造之物,直线绝对居多。老板特意在酒店的过道上安了多盏摇曳的油灯灯火,这种灯火是从泰国引入,叫泰国火把,风吹雨打都不灭。泰国火把有意在营造弯曲婀娜的线段。
酒店墙壁上的饰灯,包括喷泉,最初试图呈直线呈现,在它们喷发、流动或滑动之后,也成弯曲的样子。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山水,它们的形状极少横冲直撞。酒店的过道放了好些个圆形的瓮或缸。我猜测酒店老板有意或无意间用灯火和瓮缸的曲线来调节酒店建筑直线和横线的生硬。酒店大堂的电视也在反复播放涠洲岛的自然之景,意在求得人与自然尽可能多的和谐,尽可能找回荒野之美。
10
涠洲岛最初没有植物和动物。所有生命,植物,动物,人,都从外面过来。
鸟从海上飞来,想象那些候鸟,临冬前在蓝天里划过无数条弧线,来到涠洲岛。
山崖上的植物渐成绿色苍龙,最显眼的是仙人掌。据讲解的小姐姐说,有些仙人掌之所以长在山崖,多因候鸟站在山崖时,将其他地方吃的仙人掌果子拉到了山崖上,后来仙人掌果子生根发芽,生命力顽强,就有了山崖上的仙人掌。
有的植物的种子是风吹过来的或是海浪冲过来的,也有渔船带过来的。早早年前,渔民发现这个岛,开始在岛上居住。岛上没有可以盖房子的材料,就从外面用船运送竹子等,就把竹叶青蛇,还有蝴蝶蜻蜓蜜蜂蚂蚁都带来了,祸福难料。
有些树与树之间,偶见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结实的蜘蛛网,网格中总算看到一根根短直线,但短线组合之后是圆形的网。一只又只黑色的庞然大物一动不动地趴在网中,像哨兵般肃穆地守护着自己的领地,耐心等待自投罗网的猎物。
涠洲岛的荒野不再单调。
11
人们经常模拟“自然之物”,让自然之物和人造之物互补。
那天下午,我坐在珊瑚石上,阳光在沙滩上的阴影越来越多,海浪轻抚海滩的声响依然。闪出感慨:人体上几无直线,人本来是自然的部分。
人们试图享受或征服自然时,便发明或建造诸多直线之物,如灯塔、船舶、汽车和桥梁等。人造之物和自然之物的契合,得有弯曲的表象,大船小船得像鱼,大车小车多少得有甲壳虫的样子。
在人造之物中,越是模仿自然界的存在,越容易引人注目,比如拱桥,比如北海“北部湾一号”模仿桂林山水,再比如三亚凤凰岛上的几栋贝状的高楼和街区中树形联排楼房,一改我们平时熟知的直线纵横的建筑风格,便成了独特标识,但凡涉及三亚的电视片,都喜欢捎上它们作为“鲜见”之物。
海口湾弯曲状的云洞图书馆之所以令人垂青,恰恰因为海口满大街都是直线横行的楼房,或许这种建筑实用面积大,成本也低。三亚海口等地模仿自然之物的建筑物不说成本,至少要多用些心思。
涠洲岛无需模仿什么,也难于被模仿。
12
热闹的人生也该有荒野,最美好的沉淀乃至创造通常是在荒野中完成的。有时我们该感恩于那些让你人生撂荒的人们。
7月底造访涠洲岛时,天气炎热,汗流浃背,却有所悟。记下。感恩。
简介:叶海声,作家,从事过记者、编辑、翻译、国际海员,中学、大学英语教师等职;鲁迅文学院第九届高研班学员;出版过随笔集《思想者倾诉》《冷眼看孔子》、小说散文集《红尘众生》,及编著《品评海南人》;在《羊城晚报》发表过散文、随笔和小说,在《羊城晚报》连载过长篇小说《海盗船》等;担任过海南电视台“绿岛人家”编剧;曾任海口市作协副主席,现为海口市作协顾问;曾供职于南国都市报副刊和海南国际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