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海外话“重阳 ”
任展宏
昨天,我女儿的闺蜜邀约我们去饮茶。这是我在海外第一次应约重阳节饮茶。开车路径半小時,她闺蜜的妈早就在门口恭候,重视程度可想而知。三位上海老乡借助重阳节聚叙在一起,说不完的话。
九九话”重阳”,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主题一个,角度不同,均有特色。而今我客居海外,想脱旧巢,再写一点乡愁味道,以慰思乡之情。
一,”重阳“由来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因为“日”与”月”农历皆为”阳”,九月初九日确逢九,所以称”重九”。此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认为是登高望远,祭祖祀神,是最好的的日子。据古文《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农事备收,于神仓……”可见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時,为答谢天地神灵,及先祖保佑,选择庆丰收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历千年的传承,于1989年,我国民风民俗的“重阳节”正式定名为中国老人节,也称敬老节。我国党政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辉传统,同時也成为敬老尊老爱老的节日。
二,记忆中的儿时重阳节
我国八十年代,山东维坊有个风筝节。一般在春或秋季微风轻吹风和日丽的時候放风筝。在常武地区称”鸢子”。有长长的龙形、狮子形、梭子形、三角形、蝴蝶形等不同形状。我爸为我买了一只一尺半高的竹篾编扎用薄纸糊的蝴蝶形风筝。回家我在风筝上配上三根拉线形成一角度,让它适当吃风力上升。再配上纳鞋底线作引线去放飞。四、五十年代的小学没有课外作业和课外活动,在适量帮家做些农事,就有机会去放飞鸢子(风筝)。
至于大人们也玩风筝,哪就不一样了。我记得我的叔伯他们几个人,用竹篾扎成两翅膀展开的蝴蝶刑状,高约4一5市尺,不是象我的小风筝用薄纸湖的,而是用牛皮纸糊的。大块的地方再用十字条加固。在夜间,几个人买了一大捆亚麻原材料,搓成一细麻绳,用来放气风筝的牵引绳。到放飞时要二、三个人拉着,不然风大些会被风筝拖走。在重阳日前后,会试着放飞。此時往往有人家前来约谈,在重阳节晚上欲用大风筝的牵引绳上夹带红灯笼,所有灯烛费用都由他包着。
在重阳日当夜,主人会香汤沐浴全天吃素之至,虔诚地为了祀求天命保佑他一家和全村人等免災安康,因为他们认为这祀求是离天最近的了。这不是迷信,是农民最最朴素的祀求。
在夜晚放飞時,青年们,叔伯们配合默契,有几人力大的逐步放牵引绳,另二人在放绳两市尺距离夹扎上一盏红灯笼。如牵引力大时往往能掛上38一68盏灯。在离村不远的邻近村有也会放出一、二条放红灯的线,瞬时好看,这样晚上放天灯线,是”重阳节”的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祀求上天保佑,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人们也玩得开心。
三,重阳节也叫”女儿节”
在农村过去还流传着在秋收后迎接女儿回家的”归宁日”,俗称”女儿节“。女儿可正大光明地回娘家。过去,因农家困难,回娘家带不出礼物心有余悸。秋收后,有了些实物,不会空手回娘家;娘家想女儿秋收后也有些物品,接待相思女。享受难得一见相聚的机会。这种习俗,随着時代的变迁和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走娘家已是平常事了。现在大多数女青年已在城市工作,或已搬去城市生活,这”归宁日”的习俗,也逐步淡化。
在城市,卖买方便,已不再自制重阳糕了,想吃想送人马上就能买到,方便了市民。但老年人喜欢自制的黄金松糕和红松糕,说是土特产品既美观实惠,又有深意。多形的黄金松糕,有高高兴兴职业高升之意,有一个很好的彩头。农村的老年人还是想传承,喜欢做传统。随着守旧老年人的离世,新老年人的的不断增加,自制重阳糕就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四 ,中外重阳节
前些日子。我親家外出旅游。他们祖籍是山东,后来搬迁去台湾发展。就在今天重阳节前夜,他们告知他女儿,把早已栽种准备的一盆紫红色富贵的菊花和一盆祥和可亲的黄色菊花送来,赏菊与菊花饮,庆祝”重阳佳节“幸福快乐。想想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传承民风乡俗的重阳节的重要程度,使我汗颜,因为我还不知道重阳赏菊和菊饮呢!经我查找资料,竟然还真有出处: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隐居时有重阳赏菊饮茶的叙述,后人仿效之,一直传之今日。我台湾同胞继承发扬我中华民族之传统风气,值得我们学习。
昨天,我女儿的闺蜜邀约我们去饮茶。这是我在海外第一次应约重阳节饮茶。开车路径半小時,她闺蜜的妈早就在门口恭候,重视程度可想而知。三位上海老乡借助重阳节聚叙在一起,说不完的话。她妈热情地说,”她们三人平时因工作日程难聚一起,今中国重阳节前两日才聚拢来,祝大家登高望远,生活美满,事业成功。”上海老人不忘在万里海外,带动传承老上海的优良传统,使美丽甜蜜的传统佳节一一重阳节,一代代继承发扬下去。
任展宏,笔名红柳,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讲师,年86岁。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常在中外纸质版和电子版媒体上海《语文学习》、《文汇报》、闵行区统战报丶’《武进日报》丶《武进印记》,《民报》、《加拿大商报(北美文壇)》、《北美時报》、《秀江南》丶常州《横山文化》及《魏源风》、《加拿大网络电视》、《今日加拿大》等发表政论、随笔、文艺及教学论文一百余篇。曾获原轻工部教育司征文二等奖,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阳湖印记》征文大赛二等奖。五十年代武进县春节汇演锡剧《姐妹婚姻》编导奖。已出饭《红柳随筆》及沪剧《家庭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