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诗心如明月——李少君旧体诗印象
李晓晔
李少君写旧体诗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作为《诗刊》主编,他写旧体诗不仅是个人爱好,更代表了一种诗风的转向,即在新旧体诗“百年和解”的背景下,旧体诗终于从边缘回归主流,从荒村僻壤重登大雅之堂。因此,李少君的旧体诗写作,不仅为新旧体诗的和解注入了强大动能,而且又一次引领了当代诗歌发展的风气。
诗人李少君
在当今诗坛,李少君每每能打破常规,跳出窠臼,大胆转向,其敏锐和决绝不同凡响。大致来看,他的写诗生涯有过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西方到东方。他也许是最早和最为自觉地转向中国传统美学的诗人,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的年代,他毅然决然转身向东,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寻找诗意和灵感,探索传统诗学的当代转型。第二次转向是从新诗到旧体诗。2023年春天,在北京东岳庙,《诗刊》举办了“东岳雅集——新旧体诗:百年对话与和解”活动,与会者纵论新时代新旧体诗的现状与未来,虽然分歧仍在,但他毅然选择拥抱“和解”并身体力行。从那以后,他的旧体诗作纷至沓来,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惊叹。
一个优秀的诗人从来不会躺在舒适圈里,而是不知疲倦地寻求突破。李少君的每一次转向,都不是简单的弃旧迎新,而是在旧台阶上的持续跃升,随着台阶的升高,视野日益开阔,心胸日益宽广,内容日益丰富,风格日益多样,如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汇入海洋。
之所以能够不断求索,不断创新,根本在于他有一颗真正的诗心,“自有诗心如明月”,这既是他写诗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追求。正是怀抱一颗明月般的诗心,摒弃世俗欲望,不为红尘所动,方能在对诗歌理想的苦苦追寻中,走向人诗合一,步入人诗互证的至高境界。
而他的两次转向,与其旧体诗写作密不可分。他的旧体诗写作始于其少年时代,即使后来以新诗成名,旧诗写作依然孜孜不辍,直到新旧诗和解风起,人们才得窥一二。而正是其旧体诗中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也才让人们了悟其两次转向背后的深层原因。
总的来看,李少君的旧体诗不仅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格律严谨,而且志向高远,感情深挚,个性鲜明。
其诗志高。1985年武汉大学读书时期的《初登黄鹤楼》写道:“江岸梅花笛吹落,少年追逐放鹰台。狂歌不觉东方白,黄鹤楼头大道开”,表现了青年李少君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意境开阔,气势不凡,有着20世纪80年代特有的明朗气象。DeepSeek点评:“重读这首青春时期的作品,我们依然能触摸到1980年代诗歌特有的体温,那是一代青年诗人用词语凿开冰层时迸发的热量,闪烁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芒。”类似的作品还有“涟河入大江,惆怅少年郎。何日逐前浪,振风追凤凰。”(《涟水咏》)“暴走公园路,青春结伴游。高歌三角地,闯海敢昂头。”(《闯海记》)等等,豪情壮志满溢,青春之气飞扬,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都非常鲜明。
其诗情深。李少君在其《诗主抒情论》中写到:“诗就是情感的文字化,或者说,文字化的情感。”“所有能被记住的经验都是情感的经验,没有情感的记忆,就如过眼烟云,不可能成为铭刻在心的经验。”确实,不能感动自己又如何能够感动别人。他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无论对待爱情、亲情、乡情、友情,莫不如是。古人云:“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世说新语·伤逝》)“钟情”,正是他旧体诗的动人处。
《忆祖母》
冬夜炉边忆祖母,少时享福何其幸。
睡前烤火热寒裘,温暖至今不畏冷。
儿时温暖,至今难忘,细细读来,满满亲情,绵长如滔滔江水。
《记湘乡二中》
湘寺梅桃一岁新,天悬明月故乡亲。
相逢无语看涟水,倏忽已逾三十春。
师生情,同学爱,回首都成往事,故地重游,无限感慨油然而生。
《赠山哥》
潇然吾辈追唐晋,行事随真性最诚。
怠慢世途功利客,唯求自在自由情。
飘游无定走天下,能入红尘亦自清。
参透人间烟火地,有山哥处有高明。
短短几行,山哥的真情真性跃然纸上,非深知山哥者不能至此。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因为待人真诚,所以朋友众多,而朋友交往必有诗。友人欢宴、神聊、畅游等,新诗往往不易表现,而旧体诗就成了得心应手的工具。《致谢冕先生》《赠陈先发兄》《赠舒婷陈仲义老师,记同游平海古城》《过乌鲁木齐赠刘亮程、沈苇诸兄》《赠欧阳江河兄》《赠张清华兄,记同游江南》《赠三亚诸友》等等,成为李少君旧体诗创作的一大类别。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令人动容。
其诗记实。如何抵御AI来袭,李少君一言以蔽之:“写好你的个人史”,相对新诗而言,旧体诗更易于书写“个人史”。很多古代诗人都把写诗当成日记。杜甫曾被后人称为“最早的日记体诗人”,而白居易更是整个唐代创作日记体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李少君显然是古代“日记体诗”的正宗传人,他的旧体诗忠实记录下其人生各个阶段的感情、生活、工作和事业。
《1988北京组诗,兼赠郁文、西渡、紫地、张仁灏诸友》是写于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一组旧诗,真实记录了他进京访学会友的往事,这些生活点滴,于其新诗所未见,却血肉丰满地展现了他率真率性的性格。
他在题记中写道:“1988年暑假,第一次到北京,借住北京大学中文系86级张仁灏君宿舍近两个月,以诗会友,游览访学,今修订整理旧作,不胜感慨。”
《未名湖夜饮》
青春太抒情,坐看启明星。
一夜通宵饮,湖边空酒瓶。
《与湖南老乡彻夜聊天》
北上频求友,燕京多楚狂。
对床清夜语,满室散余香。
《错过夜班车,借宿工棚,获赠吃西瓜》
京城夜车失,借宿豆棚工。
大暑鸣蝉聒,西瓜增内功。
《记前门旅馆》
夏初住旅馆,夜看地图遍。
十点拉关灯,门房嫌费电。
《骑车赴京北》
热血任挥洒,骑行至北城。
一朝诗兴起,歌唱走全程。
上世纪诗歌风云岁月中,一位极真诚、极热情的年轻诗人栩栩如生的形象,从字里行间、蒙太奇般跳脱而出。
当年李少君在海南《天涯》办刊时,为组稿走遍全国各地,因此他旧体诗里的山水风光和其职业工作密不可分。担任《诗刊》主编后,他积极组织各类诗歌活动,一边为诗歌事业鼓与呼,一边放笔抒写大好河山。“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陆游的这句诗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今年年初,他去温州瑞安参加一个诗歌活动,回来赋诗二首。
《访鹿城温州》
寻竹问禅登雁荡,岩花溪月养精神。
探幽玉海藏玄奥,鱼跃鸢飞鹿迹新。
《探茶山居》
泉石溪边宜叙旧,冬阳饮酒暖香融。
年关异地念家事,数点红梅小院东。
李少君很忙,忙着写诗品诗、组稿编稿,忙着培养年轻诗人、接待各方诗友,忙着连接传统、沟通海外,忙着诗歌理论建设,忙着举办诗歌活动,忙着应对互联网、音视频、AI写诗的挑战……他一直在忙,一直奔走在诗歌路上,他的生活和工作无不围绕诗歌展开,无不在为中国当代诗歌事业呕心沥血,增砖添瓦。读他的新诗,看见一位诗人对诗歌理想的苦苦追求;读他的旧诗,看见一位诗人兼诗歌编辑对当代诗歌事业的默默奉献。
奇妙的是,在创作新诗的同时,旧体诗也在悄悄记录下他的人生轨迹,不经意间建构起他别样的诗歌形象,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诗歌人生。今天,当他从抽屉深处打开泛黄的笔记本,重新整理那些从未发表过的旧作,会突然发现:在不断写作新诗的同时,他的旧体诗也在偷偷完成着有关他诗歌生涯的记录和书写。
(原刊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年4月10日)
作者简介:李晓晔,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书籍出版社总编辑、《传媒》杂志社长兼主编,《出版发行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所长等。主要从事出版、传媒研究。当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三批领军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