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5 11 月, 2024
中文作家

孙瑞祥:加拿大观鱼记

孙瑞祥

自2010年秋首次踏上加拿大国土,就被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所吸引。十几年间,我断断续续在这里居住生活,足迹踏遍加东加西主要风景线,给我留下太多深刻印象。枫叶、冰酒、龙虾、加拿大鹅、班夫小镇、落基山观光列车,还有多伦多的瑞雪、温哥华的斯坦利公园、安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不胜枚举。

今天,我向朋友们讲述的是加拿大三文鱼的故事,那是一种极具震撼力的生命景观。我有幸分别在温哥华和多伦多实地观看三文鱼洄游,并亲身感受三文鱼垂钓的独有乐趣。温哥华所见是太平洋三文鱼,多伦多所见是大西洋三文鱼,虽然它们分属不同种群,但其生活习性别无二致,其洄游的壮观凄美场景同样令人荡气回肠。

入秋,三文鱼洄游季,一场搏击生命的壮美悲歌正在上演。鱼类洄游原本是一种自然生命现象,不足为奇。但三文鱼洄游因其过程的艰辛悲壮,成为一道特殊风景,令人叹为观止,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数十万游客前去观看。

三文鱼(学名鲑鱼)是一种具有独特习性的咸淡水两栖鱼种,是生殖洄游鱼类的典型代表。三文鱼幼鱼在秋季孵化于水流平缓的淡水河中,到了春暖花开,幼鱼便顺河流而下进入宽阔的湖面,一年后再从湖泊顺流进入大海。四年后的春季,一种内在的使命感召唤成年三文鱼开始踏上回家的旅程。直到秋季三文鱼才最终抵达生命的起点,并在此产卵受精,随即双双死亡,由此完成生命的轮回。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发现,鲑鱼不大的脑袋里有一种像罗盘一样的铁粒子,靠着地球的磁力线便可找到它们最初的家园,实在是神奇。

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三文鱼生产国和最大规模的三文鱼洄游地之一。三文鱼洄游季在每年的9月初至11月,气温在3℃至10℃之间最为适宜。在丰产年份三文鱼洄游数量洋洋大观,一日可达上百万条。在加拿大境内能够观看三文鱼洄游的地方很多,多伦多及周边地区就有十多处,但最佳景点非温哥华莫属。

为见证三文鱼奇特的生命之旅,那年10月我和女儿来到温哥华。当地华侨朋友蔡先生、龚女士夫妇专程陪同,带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威化溪鲑鱼产卵水道”(Weaver Creek Spawning Channel),从温哥华市区到达这里大约2个小时车程。威化溪产卵水道是一个建于1965年的人工水道,全长2932米,开挖水道的目的是要保持水质清洁有利于产卵,避免鱼卵被洪水冲走。

走近产卵水道,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每年春季,储存了足够多脂肪的成熟三文鱼开始从5000公里之外太平洋深处艰辛洄游。行进至此的三文鱼全身开始出现白斑,遍体鳞伤,有的甚至变异成驼背和尖鼻梁。原本银白色的鱼身也在性激素作用下变得通体殷红。有一个凄美的传说,鱼身变红是因为逆流而行用力过猛导致血管迸裂所致。到达产卵地后,成双成对的三文鱼不顾疲劳合力挖出一个鱼卵窝产卵受精,在此后的几天里它们会守住鱼卵窝直至精疲力竭而亡,它们的尸体在水中分解后成为鲑鱼宝宝的营养来源。看着河床上那一片片晒干的成年死鱼,其悲壮场面令观者动容。

一个惊人数字揭示了鲑鱼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据加拿大渔业海洋局提供的资料,每对鲑鱼平均可产下4000颗鱼籽,经过一冬天飞鸟和其它鱼类的围猎,来年春天约有800条小鱼成功孵化出世。它们在游向湖泊和大海的过程中又会遭到大自然和各种天敌的伤害,大约有200条可以抵达海洋。4年后能够洄游的只有10条,其中8条会被人类捕捉食用,最终到达出生地的只有2条,有人估算,能够成功到达终点的鲑鱼只占0.4%。看着一个个带血的数字着实令人震惊。

事实上,我们在产卵水道已经难以看到鲑鱼洄游过程的壮烈。在普通人无法到达的漫长洄游线上,它们要闯过无数个急流险滩,要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面顽强跃起闯过障碍,跳跃高度接近两米。过浅滩时,它们的腹部紧贴河床不停摩擦、旋转、跳跃……死伤惨重。

洄游途中三文鱼会停止进食,饿着肚子设法躲避天敌的一路追杀。在海上,虎鲸、水獭、北美海狮……都是要命的杀手。好不容易进入淡水河,棕熊、黑熊、野狼、白头鹰……正在虎视眈眈等着它们。即便有幸到达产卵水道,在即将产卵的最后一刻,它们中还会有一些因体力不支不能坚持到底遗憾离世,目睹这一切令人唏嘘不已悲从中来。

如果说温哥华之旅,让我们目睹的是太平洋三文鱼凄美洄游的壮观场景,那么在多伦多,我们更多感受的是大西洋三文鱼的垂钓乐趣与当地政府的约法三章。

2021年金秋10月,多伦多知名媒体人金先生邀请我们去钓三文鱼。我是很喜欢钓鱼的,那些年我在国内做记者,经常开车到乡间采访顺便钓鱼,常见的是鲤鱼鲫鱼草鱼。在多伦多我也钓鱼,但钓三文鱼还是人生第一回,很是兴奋。

那天我们从多伦多驱车一路向东,来到60多公里外位于安大略湖北岸的克拉灵顿自治体地界。这里的弓人村有一条通向安大略湖的溪流,婉延曲折,急缓有序,杂树环绕,野鸭争鸣。每年九月份开始,大西洋三文鱼洄游就要经过这里。与温哥华所见不同的是,这里的三文鱼通体深灰色,周身不见伤痕,个头更大,重达20磅左右。在浅浅的河道中,三文鱼三五结伴逆流而上清晰可见,是垂钓的理想之地。

加拿大河网纵横,钓鱼爱好者众多,政府为保护自然生态和渔业资源对钓鱼活动有严格规定。首先要买“鱼牌”,就是钓鱼许可证,无证禁止钓鱼。鱼牌还分业余级和运动级,级别不同允许带走的渔获数量不同,一般控制在2-5条。对三文鱼的垂钓方法更有明确限定,明明看到大鱼就在眼前游来游去,但你只能钓绝对不能捞。而且必须是一杆一钩,只有钩到鱼嘴才能起获,如果钩到了其它部位必须放生。当地居民看到违规者就会举报,渔政官员也会时常前来巡视,如果违法就可能被告上法庭,克以重罚。 换句话说,在这里钓鱼只是为了娱乐消遣而已。

金先生是垂钓高手,渔具装备专业精良。到达目的地后他从后备箱取出全套装备,熟练地换上防水套装,提袋里放入矿泉水和点心,还有一把小刀,那是现场宰鱼用的。他手提鱼竿直接走下河里,在河道浅水处时而站立时而行走观察鱼情。看准位置,一杆下去,顺流走线,无需鱼饵,反复提拉,愿者上钩,动作潇洒。我观察附近钓友们的装备和动作大体相似,个个怡然自得,闲庭信步。我因为没买鱼牌,不便插手,只能在一旁观战学习,同样非常开心。

鱼从身边过,就是难上钩。好不容易钓到了,遛鱼可是大有学问,最是考验人的技术和耐心。所谓十钓九逃,说的就是难过遛鱼关。20磅左右的大家伙在水里劲头生猛,一个甩头摆尾 不是折杆就是断线,搞不好还会把人拽下去。旁边这位黑人钓友就是被大鱼牵着淌水走出二三里地,直到大鱼被遛的筋疲力尽才肯束手就擒。我不失时机抱起人家的渔获摆了一个pose,算是给自己的三文鱼垂钓首秀留个纪念。

洄游的三文鱼肉质老化,已经不能再做鱼生,体积太大也不便携带。有的当场放生,有的当场宰杀,去头取卵,也有的把鱼肉片下带走,回去腌制加工后再食用,所有这些都是被允许的现场处理方法。在路边时而能见到钓友提着鼓鼓的塑料袋子兴高采烈向我们招手,甭问,那一定是装满了三文鱼卵,可以回去美餐一顿了。

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那天鱼汛欠佳,普遍收获无几。听钓友说,如果是九月中旬过来,三文鱼有如过江之鲫,蔚为壮观。同行的张先生和张太太,分别来自香港和台湾,夫妻二人也是头一次在加拿大观看三文鱼垂钓,虽然不能亲自上手,但和我一样兴奋开心。那就相约来年吧,乘兴而至,兴尽而归,足矣。

那天还发生一件趣儿事,因为钓不到鱼,我们越走越远终于迷路。金先生以为河对岸就是出口,决定趟水过河,可我没有穿戴防水套装,金先生执意背我。不曾想过河后发现还是不对,又把我背了回来。一位60岁的胖子背上一位63岁的胖子两度过河,窘态可想而知,一旁的黑人钓友打趣道:你要给多少小费啊,哈哈……

在温哥华和多伦多两地观看三文鱼洄游,并亲身感受三文鱼垂钓,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我对三文鱼的认识也有了升华。历尽艰险我要回家,三文鱼壮美的生命轨迹感动人心,也由此形成了“鲑鱼文化”。当地政府为了保护鲑鱼资源采取了多种措施,修建大坝时要给鲑鱼留下洄游通道。人们站在通道“鱼梯”一侧,为纵身一跃的勇士们加油鼓劲,场面非常壮观。在鲑鱼洄游季,加拿大一些地方的鲑鱼协会都要举办”Solute to the Sockeye”(三文鱼礼赞、三文鱼节)主题活动。届时会有三文鱼知识讲座、图片展、手工艺术展、文化表演、出售纪念品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我以为,人们礼赞三文鱼,源自它那眷恋故乡的情怀、逆流勇进的气概、挑战极限的执念和向生而死的无畏,这大概就是三文鱼留给我们的启示吧。

(  2024年9月 多伦多)

孙瑞祥简介:

孙瑞祥,英文名Jack Sun。新闻学教授、文学博士,纪实散文作家,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荣获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加拿大观察、北美瞭望、瑞祥视界、瑞祥文创工作室创办人。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系特聘教授,加拿大中文媒体记者协会特别顾问,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高级顾问,世界旅游宣传推广联盟副主席,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高校文学社社员,加拿大中国笔会会员,加拿大大华笔会会员。

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天津日报特约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出版新闻传播学论著六部(《语言的魔力》《广告策划与创意原理》《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广告策划创意学》《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发表各类新闻、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三百余万字,获得多项新闻类和学术类高级别奖励。在《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中国旅游报》、《加拿大商报》、《中国作家网》、《美国华文网》等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及纪实类作品数百篇,作品被收入中美加多部文集出版,并曾担任多部文集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