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芍夷:母亲的斋菜煲
韩芍夷
每年除夕,吃完团圆饭,母亲就开始操持初一的斋菜。海口有农历春节第一天吃斋菜的习俗,这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得而知,据老一辈的海口人说,是祖上传下来的,那时的大年三十晚,有“守岁”一说,即全家人吃完年夜饭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喝茶聊天,聊至新年钟声响起,这时,家里的女主人把备好的斋菜盛到拜神的碟子里,摆到八仙桌上,还摆上酒、茶、饭、年果及香烛等,一家人叩头跪拜,祈求来年平安,诸事顺利。后来,拜神又演变为祭拜祖宗。母亲是文昌人,文昌口音,但也在海口居住几十年,从住平房到住套间,跟大部分外来市民一样,没在海口的家里设神位或祖宗位,所谓的“守岁”,就是全家人守着电视看春晚,等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燃放鞭炮,海口禁止燃放鞭炮后,就放电子鞭炮。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守岁”,但在饮食上,母亲早已入乡随俗。年二十九前就备下的香菇、木耳、腐竹、粉丝、黄豆腐、黑豆芽、水芹、鲜荞头、甜菜等,这时都拿出来水洗、浸泡、沥水,粉丝除外。然后逐个单独炸或炒。香菇、木耳、腐竹、粉丝、黄豆腐是用植物油炸后捞起,黑豆芽、水芹、鲜荞头、甜菜是炒,油盐酱醋,样样不少。厨房小,母亲不让我们帮手,或许,她更愿意独享制作斋菜的整个过程。我们都坐在客厅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客厅里,不时会听到“嗞嗞”的油炸声,闻到从厨房飘来的香味。
大年初一,应是一年中最舒坦的日子,年前家里翻箱倒柜、角角落落都插翅难逃的大扫除,让家整洁、敞亮和温暖。除夕饱餐一顿,晚上看春晚,物质、精神双丰收后,睡个懒觉很必然。而此时,母亲已在厨房忙碌,她一早起来煎年糕,冲上奶茶当早餐后,把昨晚炸、炒的食材倒在一锅里,倒入清水,加上些许的调料,煮沸,直至菜汤皆入味。
“吃饭了。”母亲喊。一家人以坐上饭桌,围炉吃母亲跨年度制作的斋菜。我舀一碗斋菜,那浮着一层金黄色油星的汤,喝起来油而不腻,香菇入口时溜滑,牙齿咬嚼时,醮饱汤汁的菇肉及本身的香味,溢满口腔;炸过的粉丝顺滑,被炸得焦黄的腐竹、黄豆腐不软不硬,金针黄花菜、豆芽菜有嚼劲……多种菜肴综合而成的味道,在嘴里盘缠细品,回味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鲜美。母亲吃完午饭后,去客厅看春晚重播,我又舀一碗斋菜。这一年一度的斋菜呀,吃得我酣畅淋漓,心满意足。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故,家已失半壁江山。如今,每年大年初一,我也试着做斋菜煲,可是,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制作过程,却已没有母亲做的那种味道,这让我愈加思念母亲做的斋菜煲。母亲O血型,做事干脆利落,敢做敢担,从她年轻时的照片看,着装有旗袍、西装;发式有三七分短发、爆炸似卷发等,奔放又时尚,身上充满着的浪漫因子,据说,相机都玩坏了几部。从小,她读书识字,练得一手好字,成年后,她一心只想握笔创作,通过戏剧指点江山,未曾想过要双手沾上烟火气味,故不曾煮饭做菜过。但经过几十年在职场辛苦打拼,从最初离家到海口就读南方大学海南分校,没毕业就参加土改,土改结束后分配到银行工作,不久,从银行跳到某剧团当编导,再到一小工厂当业务人员,后又办民营剧团等等,不断变换职业,不断受挫,最终回归家庭,操持家务。她不怨天忧人,看淡成败,从平凡生活中体悟家的重要。中国人讲究风水,狭义地讲,就是住家的自然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具体地讲,就是所盖的房子,要处于依山临水的自然环境中。只是那年头,住单位分的房子,没得选择,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教会了她人自身才是一个家最重要的风水,人没居山水中,但心中要有山水。有水流动的心田,温润、柔软;有江河大海的心胸,开阔、宽广;有山一样坚固牢靠,坚定不移,让人稳重,意志坚强……把山水的格局、禀性浸入人的品格,就是最好的风水!自然有日月,家里有男女,家人和睦、顺畅,日子才过得有滋有味,此时,哪怕是身居陋屋,也幸福。作为家中女主人的母亲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通达。掌勺后,母亲的厨艺日渐精进,最明显最隆重的,就是斋菜煲,它是一年一度的春节餐桌上的大菜、硬菜,那是经过时间的熬制,倾注情感做出的菜,就像人们对饮食赋予了文化,比如初一吃斋,来年不杀生,干干净净,即以清净洁白来怀念祖先。就连斋菜里的食材,都有了寓意:如甜菜,寓意生活甜蜜;水芹,寓意勤劳肯干;长条状的黄豆腐,似黄条,招财进宝等等,都是吉祥上进的意思。母亲制作时的一丝不苟,炸、炒时掌控控的火候及时间的控制,如餐馆的大厨,她对待做这道菜的恭敬心,不亚于在春晚上表演的演员,其包含着对家人的爱,这种意味,岂能是随随便便能做出的?
尽管母亲一生经历坎坷,职业生涯起起落落,但她一直是以她做事的专注与认真来影响我,使我做人做事都不敢马虎。“真诚做人,认真做事”的家传,让我终身受益。
作者简介:韩芍夷,女,汉族,海南文昌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椰城》杂志社主编。出版小说集、长篇小说《倾听咖啡屋》《伤祭》等五部。著有“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海南椰雕》。此外,在《文艺报》《中国国家地理》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近百篇。曾获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文学双年奖”优秀作品一等奖等。